- 2025年10月05日
- 星期日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主粮育种科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进一步稳固,建成完善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全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超过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设计保存容量150万份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土建工程已完工,预计2021年投入运行。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组对过去100年间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区域52个国家(地区)的110份早期水稻农家种进行了全面的农艺性状鉴定,发现不同氮肥条件下,在众多农艺性状中,水稻分蘖(分枝)氮响应能力与氮肥利用效率变异间存在高度关联。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鉴定到一个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为转录因子调控水稻分蘖。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将生物育种列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31日通过视频组织举办科技成果评价会称,两个海水稻科技创新项目已培育出一批耐盐、特色优异种质资源,并建立高效的水稻耐盐碱育种技术。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计划10年内推广1亿亩的盐碱地海水稻种植。

由美国医疗公司Revivicor研发的基因编辑猪“GalSafe猪”12月14日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既可食用也可用来生产医疗产品。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敲除了在猪细胞表面添加α-半乳糖(Alpha-gal)的蛋白酶,那些对肉类过敏的普通人群因此可以放心安全地食用这种基因编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