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玉米新品种中玉303实现成果转化

2021年1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国审玉米新品种中玉303使用权转让签约仪式。作科所所长钱前院士与隆平高科董事长毛长青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中国农科院启动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

1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与技能培训视频会议,启动全院2021年度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副院长万建民出席会议。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超五十二万份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主粮育种科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进一步稳固,建成完善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全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超过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设计保存容量150万份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土建工程已完工,预计2021年投入运行。

遗传发育所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适应性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组对过去100年间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区域52个国家(地区)的110份早期水稻农家种进行了全面的农艺性状鉴定,发现不同氮肥条件下,在众多农艺性状中,水稻分蘖(分枝)氮响应能力与氮肥利用效率变异间存在高度关联。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鉴定到一个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为转录因子调控水稻分蘖。

加快生物育种创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将生物育种列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智慧农业尽显科技范儿:改变农业面貌 助力赋能增收

机器根据土壤温湿度,自动施肥浇水,即便在千里之外,人们也能通过5G、 VR等技术及时了解养殖、种植情况。随着5G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应用,农业生产逐渐精细化运行,农民的生活也发生新变化。

中国海水稻项目获重要进展 10年内拟推广亿亩盐碱地种植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31日通过视频组织举办科技成果评价会称,两个海水稻科技创新项目已培育出一批耐盐、特色优异种质资源,并建立高效的水稻耐盐碱育种技术。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计划10年内推广1亿亩的盐碱地海水稻种植。

对肉过敏只能食素?基因工程技术让你可以放心吃肉

由美国医疗公司Revivicor研发的基因编辑猪“GalSafe猪”12月14日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既可食用也可用来生产医疗产品。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敲除了在猪细胞表面添加α-半乳糖(Alpha-gal)的蛋白酶,那些对肉类过敏的普通人群因此可以放心安全地食用这种基因编辑猪。

十年再看“单改双”

“单改双”是指水稻种植由单季稻改为双季稻,一年多种一季,产量和收入都增加了。种植双季稻本来就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传统种植模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模式曾被南方稻区部分种植户抛弃。从数据看,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从2010年开始连续十年下滑,其中早稻从2013年开始连续七年下滑。尽管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努力下,一些地方进行了“单改双”,但仍有很多地方不愿实施,甚至还出现了“撂荒”现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