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创制出玉米密植高产绿色生产新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创制出玉米密植高产潜力挖掘、机械粒收与全程机械化生产、水肥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地膜替代等关键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科技进步,为玉米稳产提供核心动力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玉米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在多年来稳产保丰收的不懈努力中,我深刻认识到,科技进步是助力玉米稳定增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

长江中下游籼稻优质高产 高效新品种培育成果丰硕

9月12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长江中下游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项目2020年度总结会在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举行。

试验示范引导黄淮海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贴茬直播、秸秆还田、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地区拥有其特殊的轮作模式和气候特征。培育黄淮海地区适宜种植的优质品种,加大试验示范力度,加快良种推广应用是端稳“中国饭碗”的重要保障。

龙井茶质优原因弄清 栽培茶树进化路线图绘出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茶叶研究所和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主导,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首次组装了“龙井43”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解释了“龙井43”质优、抗逆的分子本质,并描绘了栽培茶树的进化路线图。该研究为茶树基因组学和育种研究,以及茶树遗传和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长江中下游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项目成果喜人

9月12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长江中下游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项目2020年度总结会在富阳举行。该项目成果喜人,超额完成了各项指标。

“黑科技”如何改变后疫情时代的团餐行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传统食堂的经营模式复杂繁冗,日常应用中可能会浪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与现代的发展趋势诸多相悖。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牧医所获得全球首例抗三种重大疫病猪

近日,牧医所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等相关优势单位获得全球首例抗三种重大疫病猪。这种猪能够抵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等3种重大疫病,同时保持正常生产性能。该成果将为抗病猪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育种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生物学国际期刊《eLife》。

努力实现稻谷“全利用”

很多人认为,大米是稻谷的唯一产品。当笔者来到位于辽宁盘锦的一家粮油企业采访时,被展示柜上约20种稻谷产品所震撼:除了优质大米外,从米糠蜡、谷维素、米粞粉等产品,到榨油、燃烧发电、制造轮胎等功能,稻谷在这里实现了最大价值,也让农业有了好收益。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