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新技术提升稻米原料利用率超12%

节约粮食,不仅要在末端的消费环节杜绝浪费,在前端的收储运和加工环节也要减少损耗。如何减少粮食在上餐桌之前的浪费?科技可以助力。

无人机安全高效授粉技术成功破解库尔勒香梨生产难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在新疆举行香梨无人机安全高效授粉技术示范观摩会。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该无人机为示范基地的41亩香梨进行了安全高效授粉,目前示范基地的一级果率达90%以上,比往年增产25-30吨。

新型食品风味融合促进剂将得到深度开发

Kokumi物质对味道的提升也符合当下健康饮食发展的潮流,其能够显著降低其他呈味物质的添加量,特别是在低盐条件下也能呈现很好的风味,是减盐、减糖趋势的有力保障,在未来食品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油菜蜜、洋槐蜜和椴树蜜中标志性成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与功能评价团队研究揭示了我国产量最大的3种蜂蜜——油菜蜜、洋槐蜜和椴树蜜中标志性成分及其在真实性评价上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展蜂蜜的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信息化让食堂节约更“智慧”

近段时间,国家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如今,新的开学季来临,团餐企业如何安全生产、科学烹饪、避免浪费?信息化管理怎样助力团餐降本增效?

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粮食浪费贡献其神技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整治奢侈浪费现象,不过,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据报道,我国每年在餐饮上浪费的粮食高达800亿斤至1000亿斤,相当于目前粮食生产量的6.0%至7.5%。除了餐桌上的浪费,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也颇为严重,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而人工智能技术(AI)的应用,从农场、加工、物流到消费的全产业链中解决粮食浪费问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单倍体育种技术让玉米育种进程大大缩短

近日,在位于山西农业大学东阳试验基地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成果展示现场,记者发现,不同玉米田块的长势大有不同,其中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长势颇为喜人、茁壮。

我国科学家解析水稻小穗“变性”机制 为水稻增产提供新路径

我国科学家近日对水稻小穗的确定性调控分子机制进行解析,为水稻小穗“变性”提高每穗粒数、从而实现水稻增产提供了可能。该研究...

大豆“藏粮于技”核心技术解决麦茬夏大豆播种难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所中圃场试验基地举办大豆“藏粮于技”核心技术观摩活动。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副院长孙坦,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陈华宁等出席活动。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