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
1月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当前“0糖”、“无糖”饮料风靡市场,消费者应该如何理解和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指出,“减糖”有益于健康,食品工业有责任提供减少或不含添加糖的新产品,同时,“减糖”产品配方设计不当,可导致不良反应,“0糖”不该成为商家宣传的噱头,减糖需理性看待。
“0糖”成为消费新宠 真的能减糖?
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的健康属性要求越来越高,减糖食品成为新的卖点。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减糖”的需求,不少生产企业在产品配方上下功夫,使用代糖(甜味剂),既减了糖,又保留甜味。于是,在食品标签上就出现了“无糖”和“0糖”等吸引眼球的标识。
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至12月10日共监测到与“减糖风波”相关的纸媒报道451条,新闻网站文章2.4万余篇,手机APP消息2.2万余条,微信公众号文章1.7万余篇,微博原发、转发2.5万余条,博客28篇,论坛发帖1836条。
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4月12日,某饮料企业因宣传“0蔗糖”致歉,引发了一定的舆论热度。9月9日,因中秋定制月饼用麦芽糖醇代替蔗糖,引发部分网友腹泻的事件,再次将舆情热度推向高潮。
从事件地域声量排行图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新疆、广东、河南、湖南等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需循序渐进 合理合规使用甜味剂
近年来,我国《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都将“减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限制添加糖的摄入量,其应低于总能量的10%,且减少到5%以下会具有更多的健康效益。对此,食品行业有责任也通过技术创新提供减少或不含添加糖的新产品。
陈君石建议,食品工业的健康转型,要基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结合消费者饮食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统筹考虑。健康饮食的关键是平衡膳食,应该从平衡膳食的理念来考虑能量摄入,而减糖则是控制总能量摄入的一个方面。 “减糖”需要循序渐进,一方面照顾口味适应逐渐减量,另一个方面是合理合规使用甜味剂。
与此同时,他指出,减糖不应“一刀切”,而要采取科学的方式。科学减糖,重在厨房,可以在烹饪过程中逐渐减少食糖用量,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从而减少糖的摄入。此外,需要减少某些类别加工食品中的含糖量。
陈君石提出,不鼓励食品企业以“0糖”“无糖”标识来吸引消费者,而要实实在在减糖,告知消费者采取什么措施减了多少糖或用了什么甜味剂。他建议,消费者要仔细查看配料表,确定产品的糖含量以及是否真的没有添加糖、是否使用了甜味剂以及用了哪种甜味剂。只要按规定使用甜味剂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