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食品健康

《食话实说》⑯——关于贝类毒素的风险提示

贝类鲜香味美,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沿海城市的重要水产种类。然而,在每年4月-6月份,我们应提防贝类中的贝类毒素带来的食用风险。那么,什么是贝类毒素?为什么会在4-6月份产生这种毒素?或者,作为贝类爱好者,如何预防贝类毒素中毒?下面,就听小编一一为你解答。

贝类鲜香味美,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沿海城市的重要水产种类。然而,在每年4月-6月份,我们应提防贝类中的贝类毒素带来的食用风险。

那么,什么是贝类毒素?为什么会在4-6月份产生这种毒素?或者,作为贝类爱好者,如何预防贝类毒素中毒?下面,就听小编一一为你解答。

什么是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是由海洋中的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而形成的。根据中毒症状不同,常见贝类毒素主要有四类,即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ASP)。

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口唇刺痛和麻痹,并扩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头痛、晕眩、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会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经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为:肌关节无力、冷热感觉颠倒、说话吞吐困难等;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头晕、眼花、短期记忆功能丧失。

在我国沿海居民食用有毒贝类的中毒类型,主要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贝类毒素。所有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目前均无特效治疗药物。

赤潮爆发为啥要少吃贝类?

每年的4-6月份是我国赤潮的高发季节。而赤潮是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微藻)暴发性增殖或集聚引起水色变化,危害渔业与生态环境的一种现象。由于贝类以滤食海洋中的藻类为生,因此在赤潮爆发阶段,贝类摄入毒赤潮藻,进而在体内蓄积贝类毒素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赤潮对贝类食用安全的影响巨大。

贝类毒素对贝类无害,但消费者因食用贝类引发贝类毒素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不同贝类对贝类毒素的蓄积、代谢和排除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体内毒素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别。近几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蛎、扇贝、蛤蜊等滤食性贝类。

如何预防贝类毒素中毒?

含有贝类毒素和其他安全可食用的贝类,在外观、气味等方面无差别。而蒸、煮、炒等烹饪过程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毒素的含量,但都不能完全破坏贝类毒素。所以,最大限度的避开可能被污染的贝类,是主要的预防方式。

一是留意预警通报。消费者积极留意官方的预警通报,包括赤潮预警、高危贝类预警等,4月~6月赤潮暴发高峰期,建议不要采捕或购买(野生)贝类食品,及时避开高风险食物。

二是正规渠道购买。消费者在购买贝类时,尽量去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避开产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三是科学吃贝类。食用贝类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蒸煮贝类,汤汁弃去,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食用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要立即赶往医院治疗。

为您推荐

一图读懂 | 跨境电商购买婴幼儿配方乳粉 应该知道的“小知识”

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何更好地让农民增收?做强做大...

长期“轻断食”可能让头发越来越少

作为一种流行的减肥方法,“轻断食”被认为不仅有助于减重,还能改善代谢健康、减轻炎症。西湖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减肥...

教育部推进中小学食堂建设 强化食堂承包及校外供餐管理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指出,明确自主经营的中小学校...

广东鸿芸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亮相CCTV17中国农业农影活动,展示创新降解农残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11月29日至30日,广东鸿芸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芸公司”)受农业部中农中影CCTV17频道邀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