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与动物、植物以及诸多其他生物打交道的生态产业,“中医农业”依据中医原理和方法改变常规农业的生产方式,用中草药生产“两药、两料”(农药和兽药、肥料和饲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饲料添加剂以及各种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有利于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医农业”既能从产品的角度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还能从生产的角度深层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前正处在从常规高耗石油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基本理念和时间空间、产业链条、技术创新等不同维度的不断融合交叉,生态农业将会形成更多的机制模式、理论方法,“中医农业”必将作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脱颖而出。
“中医农业”的由来
我国古代对中医的研究为世界医学做出了贡献,而且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很早。中国古代先后出现的农业书籍共有500多种,至今能够看到的就有300多种。在这300多种农书中,《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内容最丰富,影响也最大,称为“五大农书”。在这“五大农书”中,就有关于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例如用中草药为作物杀菌除虫、为畜禽和鱼类防病治病。
20世纪以来,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在西方农业中逐步得到推广,由于其见效快,几千年农耕方式的传统精髓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在中国本土,受世界石油农业的影响,也出现了过度依赖化学农业的现象,农业生产中化学物品得到广泛应用,农业慢慢偏离了生态农业的轨道,人们基本上停止了“中医农业”的实践。但可喜的是,一段时期以来,迫于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不少农业机构又开始了“中医农业”的探索,并且在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高新科技,进行传统与现代的集成创新和跨界融合。
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虽然在我国已经很广泛了,但一直以来并没有被称之为“中医农业”。“中医农业”一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章力建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团队首席一道根据大量调查研究、科学实验和历史资料以及相关理论分析提出的。
“中医农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领域,要加快步伐发展“中医农业”,逐步摆脱化学农业的困境,大幅度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有效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让人们真正得到放心的食物供给。
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探索和对食品健康安全的迫切需求,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实践者在“中医农业”领域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出了“康乐尔”中草药有机肥等一批著名“中医农业”投入品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医农业”模式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普遍明显增加,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和口感显著提高、农残大幅度下降、储存期明显延长,同时外形、色泽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
促进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生态转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地环境质量、优化农田生态功能。“中医农业”作为高效生态农业,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人们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医农业”发展方式能够突破常规农业的瓶颈,是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须把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作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医农业”在这方面可以大显身手,通过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促进质量兴农;可以为农业经营主体创造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的关键条件,从而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保护;可以带动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可以避免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杜绝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
相关文件还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通过“中医农业”这一农业生态转型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用新型肥料和农兽药替代化学肥料和农药,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同时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大力推行“中医农业”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秸秆和其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规范管理加速发展“中医农业”
要实现“中医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正视目前“中医农业”行业标准、监管认证以及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的不足,积极引进和借鉴其他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和理念,将资源优势、关键技术、先进经验和理念整合,把“中医农业”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的重要方式、提高中国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政府引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环境和健康问题相伴而生,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焦点。2017年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建设营养健康环境、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中医农业”产品安全系数高,具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医农业”生产过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实践。建议政府在推动“中医农业”的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将“中医农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普及教育和宣传,制定国家层面的“中医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和推动“中医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制定“中医农业”行业标准,构建统一认证监管平台。加快制定“中医农业”生产规范及产品标准,设立专门机构对“中医农业”的生产、物流、加工、销售和检测进行监管;严格产品认证标准和规程,构建统一的产品认证平台和溯源体系,实现产品的可追溯,规范处罚和退出机制。
第三,多部门协调管理,多学科协同攻关。科技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要协调一致,促进多学科联合协同攻关,推进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中医农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加深“中医农业”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研究,培养后备人才。加强产品研发,对接“中医农业”全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实际效果显著的“中医农业”产品。
第四,结合化学药肥“双减”措施,在全国开展“中医农业”药肥替代化学药肥行动。突出机制创新,以园区基地为依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推动“中医农业”药肥替代化学肥药行动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突出区域重点,聚焦优势产区,以县为单元,抓好一批蔬菜水果生产大县以及生产基地,试点先行,梯次推进;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药供给量,按照特定配方制作“中医农业”药肥,以设施蔬菜、水果为主大面积推广应用。
第五,制定“中医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对“中医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和地方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中医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设立“中医农业”药肥购买补贴政策,对从事“中医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给予补贴,并鼓励和扶持“中医农业”药肥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培育“中医农业”产业链,在普遍关注的关键领域促进形成产业集群;注重科普、科教与科研进程的协调,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提高“中医农业”的社会认知,营造“中医农业”的良好发展氛围。
第六,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突出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以“强、优、精、特”为标准,以体现“中医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为重点,以能够引领“中医农业”的发展为方向,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形成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目前,分布全国的“中医农业”试验基地,成了能解决有机农业低产高成本的高效生态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辐射带动了一批农业企业,可上升为国家试验区,以充分发挥其在高效生态农业方面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