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实施方案》。我国制造业的强基固本与高质量发展再次引发关注。
“制造业的布局是以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形态而存在,在每一个链条上,都有上中下的相对位置。制造业越是高端,其稳定性、可控性、竞争力越强。当前,推进我国制造业高端化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推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近日,中制智库理事长焦新望就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
关于疫情下我国制造业高端化的进程,焦新望表示,疫情发生两年多来,我国的中低端产业出现了向东南亚一带转移的现象。新发展起来的生物制药、电子元器件产业也推进了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进程。
“推进制造业高端化,需要发挥我国轨道交通、大型机械装备、航天航空、特高压设备等领域的制造优势。同时,也要利用好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譬如科创板设立后,高端制造发展势头很好,半导体、新能源装备、数控机床等产业出现了一批好公司和好产品,在全球高端制造占有一席之地。”在焦新望看来,近年全球产业链开始重构,受外部环境影响,我国如何在高端制造上补短板、锻长板尤为重要。推进制造业高端化要实事求是,稳扎稳打。高端与中低端是相对的、可转化的,前者有可能是从后者发展而来。传统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而言仍然十分重要。一些中低端产业也不能轻易转移出去。
为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专精特新”认定标准后,相关企业可以得到哪些利好?焦新望表示:“由工信部等部门主导的‘专精特新’企业百十万千梯度培育体系,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是一项得到中央肯定和基层企业家叫好的产业政策。每个梯度都有详细且具有实操性的认定标准,在资金、税收、人才待遇、土地、环保等多方面都有所助益。与以往的技改、重大项目攻坚等政策不同,这次‘专精特新’培育政策是由选择性产业政策向普惠性产业政策和功能性产业政策的转变,有利于中小民营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专精特新培育政策对于鼓励企业重视专利投入和利用,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评价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关于“专精特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焦新望认为,整体来看,“专题特新”资金申请和审批的参与度高,最终的公示也公正。但同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认定标准,以及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还有可完善空间。“不少西部地区企业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名额较少,而东南沿海地区企业也希望这项政策加强连续性,将这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扶上马、再送一程。”焦新望说。
谈及近年来制造业吸附就业的能力,焦新望表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之一,也是吸附就业的主阵地。但从发展趋势而言,制造业的吸附就业能力总体上是下降的。同时,受疫情冲击,供应链的修复需要一定时间,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面临一系列困难。比如,劳动力成本、劳动保护成本近年上升较快,青年劳动力对生产线工人就业意向不强,这对传统制造业形成了一定压力。此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也对人力资源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但这些趋势不至于形成对人的完全替代和威胁。”焦新望分析了几点原因:第一,制造业仍然缺乏技能型人才;第二,制造业的特点是产业链比较长,生产线工人减少,但其前后同时也衍生出许多其他就业岗位;第三,信息化时代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二三产高度融合,大多数职工并不在厂房车间,而是在研发、管理、销售等服务性岗位上。
“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机器换人应以经济效益核算为准,不应盲目追求无人车间、黑灯工厂。”焦新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