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艺革新

零的突破!中国双季早粳稻诞生

7月19日,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现场会在江西省上高县举行。这一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意味着人们今后提前一个季度就能吃上新粳米了。

7月19日,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现场会在江西省上高县举行。这一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意味着人们今后提前一个季度就能吃上新粳米了。

“中科发早粳1号”属于早稻中迟熟类型品种,经现场测产,人工抛秧种植田和机插种植田平均亩产567.64公斤。

我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第一大国。然而,双季早粳品种在我国水稻生产中是一个空白。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介绍,此前我国双季早稻生产全部分布在南方低纬度地区,且品种均为籼稻,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品种,整体品质较差,大部分作为储备粮或工业用粮使用。

李家洋说,同早籼稻相比,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粳稻品种具有抗逆性强、株型优、米质优、食味佳等明显优点。加速培育优良双季早粳品种及其推广应用,不仅将为农民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可将我国优质新米的上架期提前2-3个月。

“尽管育种家已经尝试了几十年,却一直未能培育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双季早粳稻新品种。”李家洋说。

这一新种质诞生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分子精准设计育种。

李家洋团队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调控的机理研究,并率先提出“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理念,最终育成具有优质、高产、抗寒和抗穗发芽的全新“中科发”双季早粳新品种。

用李家洋的话说,“分子精准设计”就像组装一台电脑。“想要什么样的水稻,把相关的水稻基因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培育出满足需要的种子。”

与常规育种技术相比,“分子精准设计”育种不仅克服了周期长、偶然性大和效率低下等缺点,还可以对当前品种的缺点进行精确改良,实现多个优良性状的聚合。

李家洋团队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

李家洋说,“分子精准设计”育种不仅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有助于解决“众口难调”的个性化需求问题。目前,李家洋和团队正在尝试定制针对特殊人群的稻米,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高抗性淀粉稻米。

为您推荐

褪黑素类保健食品测定有了新依据!(附一图读懂)

近日,由全国特殊华体会体育娱乐 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修订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褪黑素的测定》(GB/T 45443-2025)...

鸡蛋价格为何持续下行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5月20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鸡蛋平均批发价格为7.83元/公斤,比4月24日8.32元/公斤下跌5....

土豆里的“大食物观”

最近一段时间,马铃薯生浆馒头生产线、以鲜薯为原料的“土豆米”生产线,分别试生产成功。热腾腾的马铃薯馒头、香喷喷的马铃薯米...

新国标9月实施 解锁发酵乳产品创新路径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发酵乳》(GB 19302—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新国...

聚焦”舌尖上的安全” 以法治强化食品安全治理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此次执法检查重点检查8方面内容,其中包括网络餐饮、校园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