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产业经济

我国蜂蜜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未来中国蜂蜜产业将逐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转变,出口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人均消费量不断提高,发展空间大。但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行业标准存在缺陷、市场环境不规范等原因,中国蜂蜜产业可能面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和蜜蜂养殖后继无人的风险。下一步各相关主体应该共同发力,助推中国蜂蜜产业做优做强。

为做好市场信息引导和服务,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组织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热科院、中国食用菌协会等有关机构的专家,形成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市场与产业分析调研报告。经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同意,中国农业监测预警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全文转载《特色农产品市场与产业分析调研报告》。

中国养蜂历史悠久,是世界养蜂大国,蜂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蜂蜜生产以个人及家庭为主,养蜂规模小而散,不成熟再浓缩蜜占主导,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中国蜂蜜出口量大,但出口价值低,进出口差价较大。未来中国蜂蜜产业将逐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转变,出口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人均消费量不断提高,发展空间大。但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行业标准存在缺陷、市场环境不规范等原因,中国蜂蜜产业可能面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和蜜蜂养殖后继无人的风险。下一步各相关主体应该共同发力,助推中国蜂蜜产业做优做强。

一、蜂蜜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

2017年,中国天然蜂蜜产量55.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9.6%,位居世界第1位。蜂房数量915.7万个,占世界总量的10.1%,位居世界第2位。中国蜜蜂单产543.0百克/只,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14.8%,位居世界第4位。

近几年,我国蜂房数量和蜂蜜产量呈下降趋势。2001~2017年,中国蜂房数量年均增长1.2%,2017年达到915.7万群。2009年起,全国蜂房存量增长率大幅降低(见图1)。1999~2016年,中国蜂蜜产量波动增加,年均增长5.5%;2017、2018年中国蜂蜜产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见图2)。

QQ截图20210129115349

中国蜂群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生产相对集中,浙江、河南和四川是中国蜂蜜主产区。2013-2017年,蜂蜜产量排名前3的省份,生产了全国50%的蜂蜜,排名前10的省份,生产了全国80%的蜂蜜。 

中国蜂蜜生产以个人及家庭为主,养蜂规模小,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市场以“低质蜜”为主。全国人均饲养蜜蜂不足30群,产品质量不一,综合生产效益低下。  

(二)消费 

中国是蜂蜜消费大国,但人均蜂蜜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8年中国蜂蜜市场规模达51.5万吨,人均蜂蜜消费量约为0.2公斤,蜂蜜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消费者对蜂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中国的蜂产品市场正在进入“细分化”的阶段。消费者从过去的只认识蜂蜜到现在的蜂花粉、蜂胶、蜂蛹和幼虫以及延伸保健品、化妆美容品等。

(三)加工流通 

中国市场以浓缩蜜为主。天然成熟蜜是国际和国内通用的优质蜂蜜标准,但市场上90%以上的企业生产的都是浓缩蜜,主要原因:一是蜂农无法参与定价,收购商不愿意出高价收购成熟蜜,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二是成熟蜜产量较低,但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导致蜂农不愿意生产成熟蜜。 

(四)进出口 

中国蜂蜜出口量世界第1,长期贸易顺差。2001~2016年,中国天然蜂蜜进出口量年均分别增长11.5%、2.9%;进出口额年均分别增长24.9%、9.1%,贸易顺差年均增长5.0%(见图3)。2001年,中国天然蜂蜜净出口0.9亿美元,2016年净出口1.6亿美元,增长77.8%(见图4)。

QQ截图20210129115454

图4  中国天然蜂蜜进出口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中国天然蜂蜜进口价格高于出口价格,并且价差不断扩大。2001~2016年,中国天然蜂蜜进口价格、出口价格年均增长13.1%、6.3%。2001年,中国天然蜂蜜进口价每吨0.2万美元,是出口价格的1.6倍;2016年,中国天然蜂蜜进口价每吨0.8万美元,是出口价格的3.6倍(见图5)。

图片 (1)

图5  中国天然蜂蜜进出口价格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是中国天然蜂蜜主要进口国,占总进口量的59.4%,占进口额的83.7%。其中,来自新西兰的天然蜂蜜占比超30%,进口额占比超70%。   英国、日本、西班牙、比利时和波兰是中国天然蜂蜜的主要出口国。2018年,中国天然蜂蜜出口量的72.1%,出口额的71.8%均来自以上五个国家。

(五)市场价格

蜂蜜产品市场价格与蜂蜜种类和质量有关,蜂蜜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蜂蜜产品的价格差异也较大。一般来说,天然成熟蜜价格高于人工饲养蜂蜜,高于“浓缩蜜”。意蜂蜜收购价每斤5-25元,土蜂蜜收购价每斤50-100元。   以悦农公司产品为例,蜂蜜产品收购价每斤60-100元,零售价和批发价目表见表1。  

图片 (2)

数据来源:由云南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六)成本收益 

蜂蜜的成本收益很难估算。养蜂成本除蜂群、蜂箱、日常用品外,定地饲养和转地放养的成本差异较大,不同气候条件、技术水平,养殖成本也不同。养蜂的收益与养殖技术、气候条件、市场价格等相关,也存在较大差异。

以龙陵县为例,蜂群成本每群800元(政府免费提供),饲养技术较好的蜂农每年每蜂群收蜜2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200元,毛收入每群4000元,每群投入成本400元左右,净收入每群3600元。但是中间可能面临蜂群的意外损失(天敌捕食蜜蜂)和连续阴雨天无法采蜜等问题,可能对收益造成损失。

二、蜂蜜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养蜂业发展空间广,扶贫潜力大。据统计,中国现有蜜源植物5.6亿亩,至少可容纳1500万群蜜蜂,目前饲养蜂群数只有900多万群。我国90%的贫困地区适合养蜂,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现实需求下,蜂蜜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进一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转变。推行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是中国养蜂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蜂产品以小而散的家庭生产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综合生产效益低下。各地方正加快扶持素质较高的年轻蜂农扩大养殖规模,发展规模化生产,推行“公司+合作社+蜂农”等组织化经营模式。

(三)逐渐向标准化、品牌化生产转变。中国蜂产业品牌发展薄弱,缺乏知名品牌。近年来,国家标准委相继出台了有关蜂产品质量安全的国家标准,建立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蜂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加速养蜂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四)人均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当下中国人均蜂产品消费水平还较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蜂蜜与其他保健产品相比,具有很强的市场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未来10年,我国人均蜂蜜消费量可能翻一番。

(五)出口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是蜂蜜产出大国,但中国蜂蜜产品以蜂蜜原浆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与进口蜂蜜价格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中国蜂产业的不断成熟,蜂蜜出口附加值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三、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对我国426个国家级贫困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44个县依靠蜂蜜产业脱贫效果显著。这44个贫困县共养殖蜂蜜136万群,占全国蜂群数量的15.0%。涌现出了“政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行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对口帮扶”、“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等众多模式。在推动我国蜂蜜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经验做法

1. 自然条件适宜,政策扶持力度大。我国有90%的贫困地区适合养蜂。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全国不少地区都将蜂蜜产业作为“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小蜜蜂、大产业”已经进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

2. 龙头企业引领,成产业化发展态势。我国大部分山区县蜂蜜自产自销的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蜂蜜产业发展。为此,大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招投标方式,通过引入龙头企业,规范蜂蜜产业发展。

3. 科技支撑蜂业不断提质增效。各主产省(区)不失时机的探索建立蜂业发展长效机制,助力蜂业提质增效。2018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拨付资金5000万元,支持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各主产省抓住时机,紧紧围绕养蜂业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以良种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为重点,探索建立蜂业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蜂业发展质量。 

(三)典型案例分析

1. 云南省龙陵县:政策推动,“甜蜜”事业助力脱贫攻坚。云南省龙陵县是一个集“山区、贫困、边境、民族”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98%的面积是山区。县政府将蜂蜜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市场+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其主要做法有:

(1)财政资金支持,奠定产业基础。2015年政府引入云南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悦农公司)扶持蜂蜜产业发展,项目共投入近1500万元,扩大了全县蜂产业规模,推动蜂蜜产业向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科学技术培训,推动产品提质。通过悦农公司为蜂农提供优质蜂种,并免费为蜂农提供技术培训,推动了当地蜂产品质量提升。

(3)合作平台搭建,助力产业增效。政府为企业提供销售平台,企业为蜂农提供技术培训和销售渠道,蜂农为企业提供优质蜜源,政府、企业和蜂农各自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增效。 

案例启示与思考

(1)蜂蜜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要想通过发展蜂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引进龙头企业,搭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平台。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共赢。产供销一体化,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小农户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只有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农户的持续共赢。

(3)规范市场环境,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当前我国蜂蜜产品鱼龙混杂,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利于优质蜜的发展。只有规范市场环境,才能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2. 河北易县:龙头企业助力扶贫开发。河北易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三分田”的革命大县,2009年被河北省扶贫办指定为“蜜蜂特色产业集群片区”,县政府专门成立蜜蜂产业项目片区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引入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助力易县蜂业发展壮大。其主要做法有:

(1)科学管理,完善产业链条。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生产管理、科技研发、市场管理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在蜂产品的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方面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

(2)利益联结,保障蜂农收益。公司通过蜂群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市场支持,保障了蜂农收益 

(3)风险防范,夯实产业基础。为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当地蜂农成立了养蜂基金,用于保障困难蜂农的生活基础,降低养殖风险。为降低管理风险,组织蜂农成立养蜂合作社进行区域化管理。 

案例启示与思考

(1)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领。龙头企业为生产者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为产品打造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牌,通过科技研发,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2)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产业才能做大做强。缺乏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很难做大做强。在大部分农户缺乏市场经济认知,合同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让利于民,才能助力企业长远发展。

四、蜂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

(一)主要问题 

1. 生产技术水平低。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术培训,现有大多数蜂场生产条件落后,蜂群繁育、标准化饲养等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2. 产品附加值不高。长期以来,中国蜂蜜以数量和低价来扩展市场,产品以未经加工的蜂蜜原浆为主,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3. 行业标准存在缺陷。现有的蜂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尽完善,降低了蜂蜜产品准入门槛,蜂蜜质量下降。

4. 市场环境不规范。我国蜂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蜂产品生产加工监控体系缺失,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搀杂使假现象频发,很难满足消费者日益强烈的高营养、纯天然、保健化的要求。

(二)风险分析 

1.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风险。我国是蜂产品出口大国,蜂蜜出口屡次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将可能给我国蜂蜜产业造成重大影响。

2. 蜜蜂养殖后继无人。由于蜂蜜养殖劳力投入大,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蜜蜂养殖工作。如不改善蜂农生活环境,提高蜂农收入,未来蜜蜂养殖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快完善蜂蜜产品行业标准。制定蜂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标准,并作为蜂产品生产的强制性标准,从政策上鼓励蜂农生产优质蜂产品。充分应用价格杠杆,拉开不同等级蜂产品价格差,提高“优质优价”收益。

(二)继续加大对蜂蜜产业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部门通过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监督管理等继续加大对蜂蜜产业的支持力度,保卫脱贫攻坚成果。

(三)加强市场环境规范。利用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发挥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的功能。 

(四)建立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龙头企业引领是贫困地区蜂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贫困地区农户普遍存在市场认知不足,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不高的问题,部分龙头企业也存在以带动农户为由,抢占政府脱贫攻坚资源的动机。政府应该做好监督管理,引导龙头企业放眼长远,让利于民,建立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 

(五)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认知。加大对蜂农的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蜂农技术水平,提升小而散的蜂农对市场的认知,提高合同意识,培养契约精神,与其他主体达成抱团发展之势,获得持久收益。

报告撰写人员:

赵  霞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 教授、副主任 

韩一军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 教授、主任

姜利娜、马宏阳、杨璨、汪隆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为您推荐

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发布 涉及食用盐、预制菜

1月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科普中国共同发布“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涉及食用盐、牛奶、果蔬、咖啡、味精、...

2024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

2024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

2024年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幅收窄

2024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均下降2.3%,降幅比上月均收窄0.2个百分点;环比均下降0.1...

食品添加剂新国标实施在即

各类食品生产企业要提前做好准备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

2023-2024中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分析报告年度报告

2023-2024中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分析报告年度报告 下载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