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们管得太宽、太严,有时候还很没有道理,也难怪“媳妇”们束手束脚地迈不开步。
六必居,居然也做起了公交车体广告。随着一辆双层巴士不紧不慢地开过去,印在车厢上的“老北京炸酱”,仿佛也发散着醇郁的酱香一路远去。
京城里的老字号,还是不少的。若以时间久远排名,大约除了鹤年堂(医馆药铺,1405年创建),就得数六必居(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岁数大了,即使放眼全国,这样的老字号,估计也不多。不过,人老了往往就变得比较散淡,许多事都很难挂上心,企业似乎也一样。如此性格,最适合的当然是岁月静好的日子,从容、持重,自带脱俗的魅力,但遇上“大争”之世,这样的性格就有先天的缺陷。
这虽然是直观感受,但匹配到六必居脑袋上,也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背书的。六必居改制成股份公司,是2000年底的事。二十年过去,虽然酱菜的味道和品质还是一贯的好,但经营的声色,也是一贯的温文尔雅,这恐怕也不能否认。有好事的媒体报道,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39亿元,同比增长1.31%;利润7.9万元,增幅105.2%。只要看过几份财报的人,大约都知道,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什么。
或许,就会有熟谙人情、心胸敦厚者为之摆摆客观理由吧,诸如卖酱菜本儿小利薄之类的。不过,这样的理由显然已经不太有说服力,因为行业内毕竟有可“对标”的公司借鉴。“老干妈”是1997年8月正式挂牌的,只比六必居的股份改造早3年多,但发展到2019年,“老干妈”已经卖得哪儿都是,当年营收突破了50亿元。
两相比较,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都是卖酱的——虽有咸香、辛辣之别,但二十年发展下来,拉开的差距还是有点大了。硬要以旁观者的视角为之总结一下,造成如此差距的主要原因,恐怕不外乎两个。其一,两者的经营能力有差距;其二,经营能力差距的背后就是机制有问题了。
经营也是生产力。同样的军队,在刘邦手里,就让霸王追着打,而韩信接手“经营”后,就能把霸王围死在垓下。做企业其实也一样,会经营和不会经营,往往决定了企业走的路和最终的命运。具体的经营上的最大问题,于六必居而言,恐怕就是过于“抱残守缺”了吧,须知老字号也需要不断创新——产品要创新、销售更要创新。
创新能力不足,是许多老字号的通病,追到根子上,恐怕就能发现机制的问题。总结诸多遇到类似困境的企业的经验,要命之处往往都差不多,“婆婆”们管得太宽、太严,有时候还很没有道理,也难怪“媳妇”们束手束脚地迈不开步。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时至今日,“婆婆”和“的关系还远没有理顺,双方间的相互牵绊太多、太纠缠不清,导致两者的日子都难过。
其实,六必居能经受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一路活下来,从逻辑上讲,一代又一代的当家人,肯定自有经营之道、应变之道、创新之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过日子离不开的六样必需品,除“茶”之外,六必居都售卖,这也是企业创立之初,“六必”之名的由来。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六必”之名早已与实不符,尤其发展到后来,恐怕“一必”之名才最合适。这就是取舍,这就是变化,因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要求。这是一种能力,决定了一家买卖的命运。
从这一点说,六必居开始满大街地吆喝了,终归算得上一件好事。尤其是把现成的黄酱、干酱、甜面酱,费心费力一番,替消费者熬制成美味异常的“老北京炸酱”,说明在产品、经营上都上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