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研发应用前沿技术、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创新模式拓展市场……近年来,不少实体经济行业企业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主动转型升级,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打开了广阔成长空间。本版从今天起推出“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系列报道,深入调查采访冷链物流、陶瓷、秸秆利用等实体经济行业企业,反映我国实体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生动实践。
——编者
从澳洲牛排、泰国山竹、智利车厘子,到仙居杨梅、赣南脐橙、阳澄湖大闸蟹……近年来,丰富多样的高品质生鲜食品通过冷链物流直达百姓餐桌。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的加快升级、食品药品流通安全要求的日趋提高,让冷链物流行业迎来增长黄金期。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做哪些努力?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需求旺盛,业务猛增,社会资本高度关注——
冷链市场快速发展
烈日炎炎,北京通州区物流基地里很是繁忙,各式冷藏冷冻车辆来回穿梭。步入京东冷链库房,一阵凉意袭来,一箱箱生鲜食品刚从冷藏大货车上卸下,随即就被搬进冷库、分拣加工,等待搭乘配送车辆去超市、餐馆、居民家中。从生产、仓储、运输到销售,让货物全程处于规定低温环境下的系统工程,即是冷链物流。
“这是冷藏区,0—10摄氏度,适宜存储水果、蔬菜”“这是冷冻区,零下18摄氏度以下,主要存放肉类和预制食品”“要进‘极冻库’了,零下35摄氏度,用来速冻冷藏箱里放的‘冷板’”……带记者转了一圈,京东冷链华北区运营负责人范国强表现出对温度独特的敏感,“温度直接影响食品的品质。像新西兰甜虾,必须存储在零下23摄氏度以下,高于零下18摄氏度,没几天虾头就会变黑。又如阳澄湖大闸蟹,以前损耗率高达1%,通过冷链能降到0.2%,减少了不少损失!”
品质更优、品种更多、安全更有保障……食品消费需求加快升级为冷链物流提供了宝贵发展契机。“2014年起,京东物流开始涉足冷链。2018年,我们又依托仓储、干线运输、配送等领域服务能力推出京东冷链,向社会开放服务,目前已覆盖30个省份、近90%消费者。”京东冷链规划负责人凌彦宇介绍,两年来公司业务量连续翻番,“今年,生鲜电商迅猛发展,冷链市场新增需求很大,我们打算继续扩大冷库面积。”
“需求旺盛、业务猛增”,是不少冷链物流企业的共同感受。长期从事跨境冷链物流的中远海运集运公司冷箱区总经理胡媛媛说:“之前国内冷链不够完善,许多优质农产品‘进不来、出不去’。最近10年,国内冷链发展迅猛,让农产品跨境流通更加便利。”她举例说,如今国内消费者可与东南亚消费者“零时差”享用山竹、榴莲等热带水果,我国一些出口农产品可加工成半成品后销往海外,提升了附加值。
需求陡然升温,引来社会资本高度关注,竞争者相继进入。这其中,有手握大量消费端资源的平台企业,如京东、顺丰、菜鸟;有擅长商业地产运作、持有仓储资源的地产商,如万科、宝能;也有原本就有冷链需求并已涉足相关业务的食品、农产品企业,如光明乳业旗下的领鲜物流、新希望旗下的鲜生活冷链等。
数据也证实了冷链市场的火热——据交通运输部介绍,2015—2019年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1.53亿吨增至2.33亿吨,年增长率超过10%;2019年,食品冷链物流总额约6万亿元,同比增长24.7%。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去年全国冷藏车保有量为21.47万台,同比增长19.3%,冷库容量达到6052.5万吨,同比增长15.6%。
环境控制更精细更智能,运输组织更有力更高效——
产业加快升级步伐
登录账号,进入平台,随意点击一台车辆,过去几天冷藏厢内的温度曲线便呈现在眼前。“车厢内装了两个温控探头、一台主机,可向后台实时传输数据。一旦温度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工作人员会及时联系司机查看解决。”领鲜物流华北业务部部长蒋建桥说,依托易流科技技术平台,公司实现了对工厂、仓库和车辆的全过程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是冷链物流规范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过去,由于监控手段不到位,个别企业和货车司机可能会为了节约成本中途关掉冷机,造成“断链”。“这些年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让温控变得更容易。”易流科技董事长张景涛表示,2010年起,企业开始通过定位、测温、光感、摄像头、电子锁等物联网设备,采集车、仓、货、人的位置、状态、影像等数据,为客户提供“让品质看得见”的温控方案,“目前,平台已接入6万多台冷链车辆。”
技术发展是冷链物流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展望未来,无论是“冷”(环境控制)还是“链”(运输组织),都仍有不小升级空间,相关企业也一直在努力。
一方面,让环境控制更精细更智能。
“看这个12升大小的药品专用冷箱,用料讲究、包裹严实,还要塞进13块冷板,确保万无一失,余下空间仅1升。”在范国强看来,产品越高端,物流就得越讲究,“过去,药品、疫苗最‘娇贵’,现在,许多产品都有同样的高要求。未来的冷链车不能只有冷藏、冷冻两个温层,而需要更精细的分区。”
“远洋跨境冷链物流中,温度、湿度、箱内气体等因素及航程长短都会影响农产品到港后的成熟度,因此我们一直在反复试验,探索适合不同产品的最佳运输方案,让牛油果、蓝莓等‘漂洋过海’后既不过生、又不熟透。”据胡媛媛介绍,他们还正在研发让远洋冷链运输可视可控可追溯的技术方案,“目前已通过测试,不久将广泛推广。”
另一方面,让运输组织更有力更高效。
4月8日,80103次班列满载着16个冷藏集装箱、464吨冷鲜食品从大连开往哈尔滨,成为全国开行的首趟定点、定时跨省冷鲜货物班列。不少跨省域长距离冷链班列相继开通,海航、顺丰、京东等企业积极开展高附加值货物冷链运输……近年来,铁路、航空领域也迎头赶上,与公路冷链形成协同。
“冷链物流涉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快递等多种运输方式,涵盖农村物流、干线运输、城市配送,以及物流仓储、装卸保管等多个业务环节和领域。未来,我们要充分依托各类市场主体的资源和优势,加强整合共享,提高冷链物流效率。”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补上短板、完善相关标准、推动市场整合——
冷链物流亟待挖潜
回头看,成绩斐然;看未来,潜力和空间依然很大。“总体判断,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仍较薄弱,与发展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着力提升设施设备技术水平、优化运输组织模式,推动形成全程温控、标准规范、运行高效、安全绿色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要加快补上短板,解决好“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等突出问题。
“过去,由于产地‘最先一公里’的冷链物流不发达,经常有应季果蔬滞销,无法实现错峰上市和农业产业化加工,造成农产品损耗。”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认为,农产品原产地是下一步健全冷链物流体系的重点,“今年以来,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农产品‘出村进城’,企业应抓住良机、乘势而上。”
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打造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去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中长途冷链车辆通行效率有所提高。不过,在部分城市,由于对货运车辆通行管控较为严格,使冷链末端配送面临“进城难、通行难、停靠难”等问题。秦玉鸣呼吁,相关部门应完善政策,对冷链车辆适当放宽交通管制,打通“最后一公里”。上海市近年来开展了有益探索——科学合理规划冷链等配送车辆在城区的行驶路线、停靠地点和时段,充分给予其城区通行权和停靠权。
——要完善相关标准,让行业发展有章可循、更加规范。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发布道路冷链运输服务规则、行驶温度记录仪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让冷链运输环节有了更多标准支撑。“当前,冷链物流面对的市场需求、客户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完善标准体系将是冷链物流的必经之路。”秦玉鸣认为。凌彦宇也表示,冷链链条很长,除了运输,还有生产、配送、仓储等多个环节,“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发力,打造覆盖各环节、更细化更完备的冷链标准体系。”
“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冷链运输需求走高,方便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转运的标准化冷藏集装箱将派上更大用场。”中远海运旗下造箱板块负责人表示,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标准化也是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
——要推动市场整合,促进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较为分散,百强企业销售收入仅占市场份额10%左右。“现在的冷链物流行业有点像10年前的快递行业。”希杰荣庆物流总裁熊星明认为,随着社会资本关注度提高,行业在未来几年一定会加快整合脚步。下一步,交通运输部等部门也将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引导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组织方式,推动冷链物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