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产业经济

食品有临期,权益不过期

临期食品火了。不仅线上线下热卖、众多媒体关注,连市场监管总局都委托食品安全专家制作《临期食品,可以买吗?》等短视频,对临期食品进行科普。有关调查也显示,有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临期”二字背后,蕴藏着一个价值上百亿元的新商机。

临期食品火了。不仅线上线下热卖、众多媒体关注,连市场监管总局都委托食品安全专家制作《临期食品,可以买吗?》等短视频,对临期食品进行科普。有关调查也显示,有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临期”二字背后,蕴藏着一个价值上百亿元的新商机。

不少人认为,临期食品能够“咸鱼翻生”,主要是因为便宜。于消费者而言,买临期食品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商品,极具性价比;于商家而言,降价出售临期食品,可以有效止损。

其实,临期食品从藏头露尾低调清仓到光明正大打折销售,还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以前那种一味向环境“索取”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珍惜自然的馈赠,向浪费说“不”;开始更多地使用环境友好产品,如弃用塑料,改用玉米等天然原料制成的吸管;开始更多地尝试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如不再把购买临期食品看作丢脸之事,而将其视为减少浪费、保护环境的一种责任。

今天,我们“围观”临期食品,当然不仅是要讨论其为何能火,更要好好思考两大问题。首先便是如何管理、规范的问题。于4月公布并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已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接下来,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执行到位。临期食品价格打折,但监管及食品安全绝不能打折。人们的新观念及新生活方式需要法治护航。

另一个问题则是道“加减题”。所谓“减”,即除了在销售端发力,与临期食品相关的其他环节能否深入研究临期食品产生的原因,通过向科技借力、改善管理、优化流程等从源头上为临期食品减量;所谓“加”,即除了公开销售,是否还有更多的途径合理利用临期食品,除了为临期食品找到妥善归宿,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环境,与环境实现良好互动。这道“加减题”,大家都不妨做一做。      

为您推荐

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 工作指引

一图读懂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两部门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9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以下简称《生产规范》)(GB...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征求《食品召回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进一步规范食品召回管理,市场监管...

新版《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发布,对寄生虫、致敏物新增要求

9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202...
返回顶部
Baidu
map